世界上最大的拚圖重新拚好了
2011年6月30日,星期四
7月3日,柬埔寨吳哥窟建築群中有千年曆史的巴蓬寺會正式向公眾重新開放嗎1960年,它被拆成30萬塊石頭。一個法國和柬埔寨的修複團隊花了15年的時間,才把1960-1970年因紅色高棉部隊的推進而被迫中斷的修複工作重新開始,解決了世界上最大的3D難題。
這座三層金字塔狀的寺廟是由國王烏達亞季提阿瓦曼二世在大約1060年建造的。它是獻給濕婆的,在下個世紀吳哥窟建成之前,它是這個國家最大的寺廟,以其引人注目的中心塔而聞名。塔高164英尺(50米),寬426乘340英尺(130 × 104米)。然而,它是圍繞著一個沙核建造的,其龐大的規模、匆忙的施工和薄壁幾乎從一開始就導致了結構問題。
到了15世紀,它的大部分已經倒塌,所以當它從印度教寺廟改建為佛教寺廟時,建築者毫不猶豫地從塔上移走大塊岩石,在第二層建造了一個巨大的臥佛(30英尺高,230英尺長)的抽象輪廓,這進一步危及了該結構。
到了20世紀,這座寺廟成了一片廢墟。自1908年以來一直負責吳哥窟保護工作的法國極端東方法蘭西學院(EFEO)於1960年啟動了一項雄心勃勃的修複計劃。基於成功的運用原物歸位法在爪哇的荷蘭修複師的幫助下,巴普翁神廟的修複工作要求將廢墟完全拆除,將結構支撐起來,然後重建寺廟。30萬塊砂岩中的每一塊都被編號,分布在周圍10公頃的地區。仔細地記錄下來,以便把它們都重新組合起來。這是一個幹的石頭建築——沒有使用砂漿把石頭粘在一起——所以每一塊石頭都是單獨的形狀,以貼合在一起。
寺廟被拆除後不久,柬埔寨內戰爆發。當EFEO的修複人員被驅逐出境時,他們正在第二梯隊工作,許多柬埔寨修複人員和建造者被殺。1975年,韓國國防部占領金邊時,efo辦公室遭到洗劫,所有記錄都丟失了。
1995年,在20世紀80年代的內戰和90年代初的政治動蕩平息後,在帕斯卡·羅耶爾的領導下,EFEO的修複人員被允許返回該國。然而,如果沒有最初的計劃,這項工作是令人生畏的,幾乎是不可能的。
羅耶爾對法新社說:“有人說,這可能是正確的,是有史以來最大的3D拚圖。”
研究小組仔細地測量和稱重了每一塊積木,然後依靠存放在巴黎的檔案照片、圖紙和柬埔寨工人的回憶來確定每塊積木的位置。
“我們麵對的是一個三維的難題,一個30萬件的難題,我們失去了圖像。這就是這個項目的主要困難。”
幸運的是,EFEO在巴黎的辦公室有從1910年開始的遺址照片,所以研究小組能夠追蹤某些街區,並根據它們曾經去過的地方找出它們去了哪裏。有時他們能在10分鍾內找到他們要找的街區,有時需要3周。羅耶爾還很幸運,他身邊有思維敏捷的建築師雅克·杜馬凱(Jacques Dumarcay),他在上世紀60年代監督了吳哥的拆除工作,還有大約30名柬埔寨工人,他們在60年代和70年代參與過吳哥的項目,在紅色高棉(Khmer Rouge)的種族滅絕統治下幸存下來。他們中的一個,Mith Priem,現在是Baphuon的團隊主管。根據他幾十年的經驗,他能夠識別石頭上的圖案,並訓練新工人做同樣的事。
他們嚐試了計算機建模,但這不如最初項目中參與人員的經驗和知識有用。最終,這個巨大的3D謎題將由具有良好記憶力的敬業人士通過努力工作十五年來解決。
重建工作比最初過於樂觀的預測多花了整整七年時間,但從2006年5月開始,部分遊客獲準進入。這裏有一個複原後的巴芳寺的可愛圖片庫在這裏,以及法新社報道的視頻在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