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講述了瑪雅藍的故事
星期五,2008年2月29日
瑪雅藍是一種美麗的天藍色顏料,瑪雅人用在宗教儀式和裝飾稀世珍寶。它不僅非常幹淨,而且非常堅硬。它不受熱,潮濕,甚至酸和現代溶劑的影響。那麼瑪雅人是怎麼造出這麼厲害的藍色的呢?
科學家和考古學家早就知道,他們將一種名為palygorskite的白色粘土礦物與靛藍結合在一起,但他們不知道它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惠頓學院的迪恩·阿諾德博士通過用新技術檢查碗它在芝加哥菲爾德博物館已經躺了75年了。這個碗裏有一團堅硬的香,阿諾德博士注意到裏麵似乎燒了一些斜輝石和靛藍。
他說,製作[瑪雅藍]需要在緩慢、低溫的熱源上融合斜縷石和少量靛藍,他開始懷疑,對古人來說,熱源是燃燒的copal香。這一過程可以在宗教祭祀場所(如神聖天然井)的陶瓷碗中完成。
為了證實他的想法,他邀請了論文的合著者:西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係的傑森·布蘭登,以及菲爾德博物館人類學係的帕特裏克·瑞安·威廉姆斯、加裏·費曼和j·p·布朗。
他們用掃描電子顯微鏡研究了硬化的香,確認了坡縷石和靛藍的存在。
因此,似乎祭司們在神聖天然井的邊緣,把瑪雅藍色塗在物體上(偶爾是人),然後把他們扔進坑裏作為祭品。
盡管顏料很堅韌,但需要時間來固化,所以匆忙塗抹的產品最終在坑裏堆積了一層14英尺深的藍色淤泥。
一百年前,愛德華·h·湯普森(Edward H. Thompson)在疏通天然井尋找貨物時注意到了這層襯裏,並把他找到/偷來的所有東西都運到了哈佛,但他沒有費心去問為什麼它會在那裏,或者它是什麼。
阿諾德博士用令人著迷的結果彌補了他的不足。